奥尔夫理论部分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影响
1、 著名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柯达依(儿童自然发展法则)
奥尔夫(原本性)
2、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使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和影响最大的教育体系之一。正在全世界五大洲广为应用。他的《学校音乐教材》正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为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按照他的构思创作或改制的奥尔夫乐器也已风靡全世界。他的教育思想及教材目前不仅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与多民族的音乐相结合产生出了更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使用的教材。
二、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1、生平
原名(卡尔奥尔夫)西德慕尼黑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
(1895----1982) 1920-------体操----音乐舞蹈学校
1937《卡尔米拿 布拉拿》
2、一生中的音乐活动
(1)幼儿时期的音乐启蒙活动
(2)青少年时期的音乐戏剧活动
(3)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时期
(4)京特学校时期
(5)“整体的艺术”观念形成时期
(6)重返戏剧创作时期
(7)奥尔夫音乐发展与国际化时期
重点讲幼儿时期受音乐的影响
1岁多时,便被各种音乐所吸引。幼儿时期,他最喜欢坐在妈妈的脚边,听妈妈弹琴,并用玩具在地板上敲打。不久,他被允许和妈妈一起在键盘上玩,坐在幼儿高脚椅上为妈妈“伴奏”。玩得高兴时,他还要大叫几声。
2岁多,奥尔夫开始自己在琴上“玩”(Play),做“大声”和“小声”的合种声音游戏,并伴以歌唱或地歌游戏。有一次,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其他方法在键盘上发声,来代替较弱的手指。他偷偷到厨房拿来一把敲肉槌,在琴上叮叮咚咚敲了起来,结果琴被锁上了,但是他却因祸得福,得到了一个小鼓。他很快发现,只有鼓仍然很单调,于是发明了“鼓的故事”,用自己的“歌”和有节律的朗诵来叙述“鼓的故事”,边奏边说边唱。后来,他又得到了其他“乐器”——尖声的活塞小喇叭、小钟琴。小钟琴优美的声音在上面敲奏,像是天使在天空中飞舞。只有他在向家里大人保证“不再用敲肉槌敲钢琴了”之后,他才被同意可以在钢琴上玩。这时,他用声音的大小、高低变化来为他讲的故事伴奏,他已学会使用钢琴上所有的高低音位置。100年后的今天,这种方式已被作为一种新的儿童钢琴教学法在世界许多地方推广介绍。
4岁时,奥尔夫与父亲一起参加一个隆重的节日庆典活动,他第一次看到提线木偶(傀儡)戏,这可以说是戏剧最原始的雏形。从手上表演的布袋到舞台上的拉线,给奥尔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开始着迷于这种表演形式。爸爸妈妈为此在这一年的圣诞节为他做了一个真正的木偶戏台。小奥尔夫等不到戏台做成,就开始了自己的即兴表演。他自编、自演故事。各种土豆画成的头,穿上些奇奇怪怪的布衣,就成了他戏中的公主、老太婆、警察、鳄鱼、强盗、恶魔……各种角色的对话都由他即兴创作与表演。顺口编的离奇故事,都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源源不断。4岁—人类个体成长的第一个创造性发展的高峰期,在奥尔夫身上体现出来。幸运的是他的家庭为他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的这种本能得以充分发挥。
5岁时,奥尔夫已不满足于那个小“木偶戏台”。每年圣诞节,敢堂、家庭都要展示“马糟的故事”,一般家庭的圣诞树下只是放个小小的马槽作为象征。但奥尔夫认为这已不能满足他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于是那年圣诞节在父亲的帮助下,奥尔夫在家里搭起一个平台,用了许多松枝、石块、厚纸板,以及彩色玻璃纸和灯光,布置了一个戏剧舞台。在舞台上用市场上买来的各种雕刻的、蜡刻的、陶瓷的人物、道具、马车等,将整个圣诞节故事布置在他的舞台上。花了几天的功夫,边做、边布置、边表演。奥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在音乐剧方面的巨大贡献。他创造了一种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音乐剧而不是歌剧或者交响乐。理解这一点,对了解他的音乐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正是这种特点,使他的音乐课突破了单纯的唱歌课或器乐课的思路,形成在课堂上融舞(动作)、说、唱、奏及戏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奥尔夫5岁时创造的圣诞舞台,已开始显示他的音乐舞台剧的灵感与天才。他那时对木偶剧的着迷(从家庭到剧院)持续了好几年,其中一些剧目使他终生难忘
3、著名作品《卡尔米拿 布拉拿》 《月亮》《聪明女人》
从1935到1942年,奥尔夫共创作了三部成熟并有影响力的舞台作品:《卡尔米纳•布拉纳》(Carmina Burana,有译作“布兰诗歌”、“巴伐利亚歌曲”、“世俗歌曲”等,1935——1936)和两部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童话歌剧”(Marchenoper)——《月亮》(Der Mond, 1938)和《聪明的女人》(Die Kluge,1942)
在其创造中,占重要地位的舞台音乐作品,都取材于古代和民间。音乐源于中世纪的德法音乐。意大利巴罗克时期人的戏剧音乐和巴伐利亚民间音乐等。
4、形成的历史条件(两方面)
(1)十九世纪前半时期的西方音乐(风格统一的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华格纳)
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多流派 风格 手法平行交叉重叠的复杂局面)
(2)奥尔夫音乐形成由以下因素影响(5方面)
A20世纪的德奥表现主义音乐(干涩 尖锐 紧张 刺激 强调夸张的表现)
B 德奥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音乐的根基,和现代派音乐的发源地
C 欧洲自19世纪广泛兴起的民族音乐思潮在德奥延续。
D 青年运动:青年人对现代文明的家庭学校等城市生活方式厌倦,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
E 20世纪20年代欧洲青年对人体活动,对于体操舞蹈活动的结合感兴趣
奥尔夫和军特创办“体操-----音乐-----舞蹈”学校。
5、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
(1)音乐风格特色(3方面)
A 突出的节奏性
B 爱用打击乐器
C质朴是奥尔夫的音乐风格的核心(风格:单纯、自然、直率、原始)
包括音乐语言:音阶 和声 形式手法的运用都是最简单的
(2)原本性(3方面)
A 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 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
B 不是单纯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结合在一起的
C 人们不是做为听众而是作为参与者
原本性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他是先于智力的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应儿童的:“元素性”
(3)本土化
(4)艺术思想
A 一种思想和态度(只是一种对音乐的教育态度)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和力量启发-----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人类最高智慧。
B 不是教唱歌奏乐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
C不要求不折不扣的模仿二十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创造。
D 不明确规定那个年级学生该教什么没有严格的教材顺序------随时适合学生
二、为什么要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0—6岁婴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
(从4方面讲)
宝宝在活动中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增强节奏感,体会音乐的魅力。
早期接触不同文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可以使宝宝毕生热爱音乐。
1、动作方面:提高大小肌肉的运动能力,促进协调发展(举例)
宝宝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 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同时,音乐使宝宝的运动充满了乐趣。
宝宝双手的活动,如拍手、拍肩、拍腿、打击各类乐器,都能促进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配合能力的发展
2、认知方面:提高听力和视觉空间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举例说明)
宝宝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同时,音乐使宝宝的运动充满了乐趣。另外,在音乐游戏和舞蹈等群体活动中,能更好地发展宝宝的空间方位感知,如个体与体的位置变化、组与组的队形变换,提高视觉空间能力。
宝宝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时,有很多机会需要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在律动和舞蹈中,宝宝“闻乐而思”,把音乐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节。
3、语言方面:提高语言刺激,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表达能力,提高语音区分能力
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和接受早期音乐教育有助于宝宝提高区分语音的能力,这在语言获得和朗读中是一种必须的学习技能。音乐活动中的说唱、念白、唱歌等形式都可以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发展表达能力。
4、情绪和社会行为:愉悦的情绪,发展表现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音乐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满足,旋律优美动听、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音乐,能够陶冶孩子的性情和品格,调节情绪,丰富情感。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宝宝的表现力得到发展,并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的音乐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茁壮成长的,当今世界对国民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影响深远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根据我国国情灵活运用使之更有效用是我们的责任,要文主要论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他在深受达尔克罗兹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体系。可以说不知道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即不知何为二十世纪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有万千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仿并不因此黯然失色,反而越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才。我国的音乐专业人才可以说十分稀少,特别是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苦数,很多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必要的音乐培训。我们不是要把每个人培养为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的获得。人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而且它对任何民族,任何风格的音乐都有可以适应,因为它是一种思想和原则。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下需要这种思想和原则,让儿童自然而然的接受音乐,喜欢音乐。
随着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也在迫切追求自身与社会的直辖市发展,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方面具有一些弱势,更要体现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奥尔地教育体系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奥匀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浓度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音乐的属性是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具有发展音乐文化的任务,这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来说,更需要的是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研究如何落实以中华民族的音乐为主题,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广阔、开放的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也是我国当今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开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点,外来文化的渗入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严重的消极方面。如果不加以警惕,防范,就可能出现民族经济受阻和文化殖民化的倾向,出现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意识和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识日趋淡化的现象。既不能把外来文化拒之学校门外,也不能把民族传统,文化谟之不顾。真正的面积未来的学校文化,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新的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民族传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需要在不断发展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生,成为不断发展的,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在学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维护,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造就具有既扎根本土又向世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
怎样实施奥尔夫教学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说过:“我们如果能理解音乐的话,我们便能找到把通向所有人的心灵的钥匙了。”奥尔夫先生也曾这样说过:“音乐并不是我们的目的,音乐是我达到的散发心灵的一个手段罢工了。”我们进行奥尔夫教学并注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注重在每名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学习奥尔夫教学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我却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那么,什么是奥尔夫教学;其教学理念是什么?可以说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日“理念”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提出,使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首先,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全面地发挥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艺术水平高低,美丑的能力更是为了塑造美好心灵,南昌市人的整体素质。因此,在中国推广奥尔夫教育是很必要的;另外,我们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奥匀夫认为在音乐教育吕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应该面向所有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们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特点:
(1)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性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参与,自发的,自然的获得,音乐教育使儿童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也为他们今后的健康生活终生的艺术学习奠定基础。
(2)随着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的深刻的变革,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现代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人们也在迫切追求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目前,推广奥尔夫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1)资金少。推广奥尔夫教学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较高的资金基础,在奥尔夫教学中,会运用到一些价格高昂的音乐乐器,及其它鼓类等乐器。因此,搞好奥尔夫教学,经济基础是很重要的条件。
(2)人口众多。据我所知,国外教师在实施奥尔夫教学时,通常面对的是几具或十向个孩子,而目前我国教师却面临的是几十个孩子,在进行集体教学时,不易养成良好的常规,课堂上容易造成混乱。
(3)师资薄弱,培训的时间短。
现在我参加奥尔夫教学课也有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着实不少,但现在面临着的问题也很严峻。中国人口重多,推广慢是现在最严惩的问题,并且教师培训的时间还不够,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那么教师应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奥尔夫教学呢?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在常驻试新的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方面发生了圈套的变化,但是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深层次上还有待发生裨性的变化。我们常常仍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设计是从教师教的出发、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教师更多的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操作,依然以教材 炽心,去思考问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如何解决。因此,上课往往就是招待教案的过程,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甚至只是听众。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习惯于把原本整体的事物自分割,为部分的思维方法的表现,是把认知功能从生命的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了认知体来看待的表现。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个的生命,而不是参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因此,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动的教学活动上,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实现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创造力的合作活动。
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是最好的途径,所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吧,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动作造型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近半年来奥尔夫教学活动中,以动作造型为主,我通过实践、研究、尝试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节奏等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对研究成果做一下论述。
在以前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死气沉沉,孩子总是围绕教师指挥棒转,简单的知识灌输幼儿被动的接受,忽视了幼儿主动性,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单一只会求同、不会场求异、不敢创新、不会创造。因而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立足于发挥幼儿主动力学性,鼓励幼儿尝试,把幼儿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体,是音乐的创作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创造,给幼儿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
首先,为了了解幼儿在音乐方面(重复造型)的发展状况,学期初,我放音乐请每一名幼儿听着音乐行走和做动作和每人一个鼓,轮流想一个敲击的方法。全班幼儿只有4个小朋友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其他幼儿千篇一律,其中有大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还有40%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个别幼儿记忆力差等,在此基础上我对幼儿进行了培养。
一、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在选择课程目标的建构上,我首先做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努力创造。以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和儿童个性的自立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为主。在施措目标过程中,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随发展水平调整目标,同时研究和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首先为了培养幼儿音乐兴趣、注意力、开发智力,我在过渡环节和户外体育活动中,采用边尝试边动作的方法,带领幼儿做一些比较熟悉的游戏和利用幼儿的翻绳,做情景表演,如:我是一只“小老鼠和猫捉老鼠”,利用串珠的各种颜色启发幼儿根据串珠的颜色做不同的动作。户外时做影子游戏,这样玩了一段时间,幼儿的兴趣逐渐产生了从一部分到大部分到全班幼儿都喜欢参加,因为一切从幼儿原始来,都带有自发性和创造。到现在为止,幼儿好象形成习惯一样,在各项活动中,幼儿自由结合,玩着自己的各种节奏、戏剧表演、指挥声势活动造型游戏。我将抓住这个机遇,继续尝试探索,让幼儿产生更大的兴趣,在通过运动创造动脑进步使兴趣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三、以运动培养幼儿的节奏
我培养幼儿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感觉的记忆,进而引导幼儿清晰、准确地演示节奏。如“变变走”、“跑”、“全身怎样动”等等,引导幼儿通过整个身体的训练来获得,使幼儿的每一肢体都参加到节奏活动中。先训练幼儿分别单独练,然后某些部位同时练,最后是整个身体加入,形势是接力赛一个一个幼儿不断地变换动作。
四、以游戏方式鼓励幼儿尝试
在平日活动中我努力去观察和发现幼儿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的自然节奏,将他们的一些游戏自然地引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在户外活动中,幼儿跳跃、奔跑、躺在垫子上翻跟头和滚翻等动作,我设计了现在上音乐课的活动,过程是:
1、教师弹钢琴幼儿做不同的动作,给每个人表现的机会,请做的有特色动作的幼儿再做一遍,其他幼儿模仿。
2、让幼儿放松休息,教师边演奏边描述情节,大浪向他们滚滚而来,幼儿随着音乐翻滚,教师不断地变音和重音表示波浪等等,还有感知不同时值的不同速度的,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
五、开展各种形势的即兴活动
我在培养幼儿学习音乐活动的第一天就尝试了。让幼儿进行了即兴表演,如我做了动一动手指,动一动头的动作,问幼儿,你们可以做什么动作?并提出要求每个幼儿想一个不一样的动作,对做动作有创意的幼儿,我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个幼儿都感到有成功感。同时开展“舞动我们的纱巾”——即兴活动。这样的尝试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发展想象。到现在为止,这种即兴活动被幼儿视为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使幼儿体验了有声、无声、开始、结束、快慢、强弱等基本音乐要素,这也正是音乐教育的起点。
六、以“身体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声势活动是幼儿以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因此,设计了许多声势练习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展示各种节奏图谱请幼儿选择自己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来,拍手、跺脚、捻指头。小班幼儿也可看图形来选择,发出声响彻云霄的身体的部位。这种活动可在一日活动中随时进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幼儿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在活动中体现了教师充分地尊重幼儿的身体,尊重幼儿的意愿。
在近半年的尝试教学中,这个班的幼儿音乐节奏,能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再次测查
我用同样的方法对幼儿又进行了一次测查,结果80%幼儿能根据一段音乐创编出20多种动作,15%幼儿能创造出15种动作,5%幼儿能创造10种动作。70%幼儿能用敲击出10种花样,15%幼儿能敲击出7种花样,15%幼儿敲击5种以上花样。
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积极主支、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幼儿阶段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创造思维训练,就会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可以说“创造”是21世纪新人最根本条件。奥尔夫正是这样的思想并指导与实践,他来源于幼儿,适合于幼儿,一切从幼儿出发,并充分考虑了幼儿音乐学习的特点和适应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在活动中注意充分地调动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在欣赏音乐时,也不是让幼儿被动地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的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部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与风格。同时奥尔夫还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教师。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讨论,引导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内容选票注意与幼儿生活相关,从原始中来,从幼儿自身需要来,从幼儿兴趣来,充分为每名幼儿表现的机会。奥尔夫的音乐体系对我国学前儿童艺术课程提出了决策性的启示
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几大转变
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几大转变
审视传统的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我们过于追求音乐的艺术使命和孩子们的“完美”表现,过份追求音乐艺术“成品”的灌输,致使音乐教育的本质流失,幼儿丧失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教师没有领导音乐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方法,更看不到孩子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结果使许多的幼儿磨光兴趣逃离了音乐。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纲要》的颁布,我园认真反思以往音乐教育的种种弊端,确立了《幼儿音乐教育科学化》的课题研究,旨在转变观念,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幼儿音乐艺
术教育的途径。经过几年的研究,对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实现了我园音乐艺术教育理念的几大转变。
一、从目标意识看
传统的音乐教育使人们目标意识非常的单一、模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只围绕着如何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没有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要领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即使个别园还有选择节奏活动,也只是机械练习,欣赏活动也是教师枯燥地讲解。教师只靠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要求、评价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同样的技能。教师把目光盯在短期内让幼儿掌握知识技能,追求短期效应。
而现在我园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注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把“审美”与“快乐”提到第一要素,特别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从我园教师所选择的小专题研究中可充分领略到教师对音乐目标的再认识。在教师设计的各个活动中,所制订的目标改变了过去的“知识灌输”,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注重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作品,能还给幼儿音乐教育“快乐”的本质。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孩子交往合作的能力和提供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从教材的选择看
过去,我园音乐教学内容都只是在国家或省编教材里照搬照套,有许多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与幼儿园其它学科脱节严重。幼儿园教学缺乏整体性,给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带来困难。教改后,我园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在教材选择上做到“围绕目标、择优录用”。只要所选择的内容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及需求,我们认为可从各种版本教材或本土音乐中选择适用的好教材。当然所选择的内容应是童稚的、孩子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等。从孩子本能需要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我的、游戏的、趣味式的内容。因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确定了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因为接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因而能运用音乐手段加以表现。很多音乐内容是结合整个主题活动进行的,因而孩子们还能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现音乐作品,如儿歌(节奏朗诵),绘画(图谱表现)等
三、从教学方法看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教”的意识强,教学的方法也很消极,以“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因而无论是学唱歌、跳舞、打击乐,都是不断地练习、再练习,示范——模仿——练习是传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幼儿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幼儿缺乏创造性学习,因而这些知识技能很少能被幼儿再运用。长此以往,幼儿离开教师的示范后就不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手段表现音乐作品,无法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现在我园教师已较深刻地领悟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本义,因而能以赏识与接纳的态度带领孩子们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活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而是在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如《小老鼠和小花猫》是一首以豫剧旋律改编的儿童歌曲,诙谐幽默,深受孩子们喜爱。因而教师在教时先采用了“预知学习法”,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歌曲旋律,然后采用各种“嗓音造型”,解决了曲调中的难点(休止符、切分音),再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熟悉歌词,引起兴趣,因而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最后教师又以“游戏法”将活动推向高潮。现在我园音乐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方法:预知学习法、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法、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法等。这些方法取代了单纯示范、讲解、模仿,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注重幼儿通过参与活动,去真正理解知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孩子们渴望充分表达时,他们就会去探索、创造,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当帮助指导,如创编歌词、歌曲、舞蹈等技能技巧也就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
四、从教学过程看
传统音乐教学大多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单向发挥作用,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集体教学,幼儿大部分时间在消极地坐、听、等待上。因而严重地束缚了幼儿的双手与大脑,禁锢了幼儿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不注意环境的创设和提供材料,有时即使有材料因怕麻烦也难得给幼儿操作。因此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幼儿缺乏探索意识,而幼儿的歌舞、乐队也就缺乏童稚的审美直觉,变得成人化、概念化。活动过程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幼儿为了学会教师所教内容而感到困难、苦恼,教师在活动中控制着幼儿干什么、怎么干,大部分时间花在强调规则,惩罚不受欢迎的行为、贬低做错事的孩子,让许多幼儿静坐等待,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园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重视整个活动的过程,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作用。既重视音乐的显性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重视隐性结果的获得。如一些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情感、成功感、坚持性、合作能力等。其实,在幼儿认真参与活动中,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注重了过程,真正发挥师生的双向作用,必定会收到满意的结果。当然,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学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集体操作的方式——起到互相迁移促进。有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作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首先,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最基本的做起,激发幼儿的自信,使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1)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2)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复习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4)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式结构的表演。(5)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6)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从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7)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
最后,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五、从教学评价看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活动,评价它的好坏,一般只是看看在活动中幼儿遵守规则情况如何、歌会不会唱、舞会跳了没有、节奏乐演奏是否整齐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是用一个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希望所有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相同的技能;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评价孩子是否遵守规则,惩罚或贬低做错事的孩子,让其他幼儿观看或等待老师处理纠纷上。
现在我园的音乐活动评价更重视评价的整体性。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二是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状况评价,我们采取有计划地观察、测量、家长问卷、作品分析、面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再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做出间接评价。
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首先是看它活动的基础,即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对活动基础判断的失误,将导致活动过程的障碍并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如歌曲“两只老虎”歌曲仿编活动。在两个同年龄班中表现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班有仿编经验,因而幼儿表现异常活跃,思路开阔,而另一个班则“启而不发”,死气沉沉,局限性很大,这个例子说明可以通过对幼儿表现的分析来评价教师对活动基础的考虑,判断是否准确。第二,要看目标达成情况,一看活动目标与单元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看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如欣赏音乐活动《听》目标中要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的同时学会创编歌词,而教师在教时却只是教会幼儿熟练演唱原歌曲,这样表面看上去目标达成,实际却与总目标不符。第三,重视活动内容、材料和环境的评价。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与活动的基础、目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评价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时,必然考虑到所有的相关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个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如在一个场地少、幼儿少的大班中,欣赏《金蛇狂舞》时,教师可让幼儿结成两列长龙,随着音乐在活动室内游走,使幼儿感受到舞龙灯的欢腾场面,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而在另一个场地小、幼儿多的大班中,如果要让幼儿用相同的方式来感受和表现这首乐曲,就明显不合适了。这时,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将活动方式改为幼儿将座位排成六列长龙,坐在椅子上用双脚快速地原地踏动、双手、头和身体随音乐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这样的处理,既适应了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要求,也适应了本班场地小、幼儿多的实际情况。所以,从评价环境的角度看,两种设计对两个班级来说,都是合理的。第四,活动过程的评价。活动过程是指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的行为。教师的精神面貌:精神是否振奋、是否显示出对活动的热情,对幼儿的态度是否亲切自然,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否具有吸引力等。教师组织指导工作:能否调动和保持大多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冷静,有条不紊地追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执行教育活动的计划,教师能否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的。教师指导: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晰,能够为幼儿所接受;教师能否熟练地利用角度变化来引导幼儿的学习,提问能否有效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教师给幼儿的具体帮助是否适时适度,是否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等。第五,活动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指幼儿的行为表现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在评价时,首先要重视幼儿从事音乐活动的情感因素,重点讲评幼儿活动过程中所感受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成功感,如在多部轮念、轮唱中、轮奏中,通过教师的正面评价鼓励、培养幼儿的自控力和合作能力。
其次,在评价时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其能从自主解决问题和实践中学习,营造一种相互讨论的氛围。如在教幼儿表演“花朵”时,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改变了过去花只开在胸前的做法,有的幼儿的花开在头上、有的开在腰上、有的甚至开在屁股上……想象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评价中要重视发现幼儿独特见解,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以增加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最后,要强调幼儿学习过程,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去观察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探讨幼儿学习奥秘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并使个别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变成全班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地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
1.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青年们手拿吉他,赤着双足,唱着民歌,跳着一种赤足"表现舞"。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新的结合,给了奥尔夫很大的启示。他赞赏欧洲古典音乐,但他认为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军特合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探求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以进行综合的教育研究。他们所编的基本教程,成为后来奥尔夫音乐学校的先导。
2.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
(1)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
(2)音乐(声乐、器乐),语言(包括朗诵),舞蹈(包括声势、表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原本性(元素性)的音乐,人人都能参与其间最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
3.原本性(元素性)音乐教育的理解
元素性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一起的;他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应儿童的"元素性"一词,含意十分丰富,意为"原始的"、"原本的"、"初步的"、"基础的"等等。所谓"元素性音乐",也不妨称之为"原本性音乐"。原本性的音乐是综合性的;元素性也体现于各个具体的方面:它是由元素性的节奏、元素性的动作--舞蹈、元素性的词曲关系、元素性的作曲法(包括由式、和声、配器等各方面)构成的,并且使用的也是元索性乐器--奥尔夫乐器,一种以节奏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机体接近的乐器。
4.主要讲述什么是元素性的节奏和动作?
节奏—基于人的呼吸、心脏跳动的基本节拍;基于呼唤、说话和行走的自然音调和生活动作的基本节奏和动作。这种节奏和动作决不是简陋的、单调的、呆板的,而是丰富多样的,自由灵活而生动的,正如奥尔夫所说“它们不像艺术作品中的那样固定不变,不能增减,而是、音响和旋律的,富于音乐性的基本素材,这些可以一再加以新的塑造和形成。但是必须要以质量感和形式感来应用这些素材,而不容许拙劣的操作和人工造作的生产”正是这些因素和要求,构成了原本性音乐自然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本质。而且,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教育,也可以说是人的整个身心的一种基础教育。沿用奥尔夫一句话“原本性的音乐、词和动作,演奏心灵力量所兴起并发展的一切,构成心灵的包含腐殖质的沃土上,没有这种腐殖质,我们将走向心灵的荒芜”同样的,我想再说一遍“如果人疏远了元素性的东西,丧失了他的平衡,就会走向心灵的荒芜。正如要有自然界的腐殖质,才有可能使万物生长”靠元素性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这否则是无法发挥的。所以应当强调指出“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安排的元素性的音乐,不是一项外加物,而是一项基本的、奠基性的项目。这决非完全是音乐教育的事,而是有关人的培养的事”
5.注意音乐教学中贯彻原本性音乐原则方式和方法
(1)广泛深入的学习、参考和应用奥尔夫和奥尔夫学说的教师们以及各国出色的奥尔夫音乐教师们的卓著成果.
(2)在音乐教育思想和原则的支配下产生一切教学法,灵活多变,适合儿童.
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1. 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完整、独特的体系、原本性(元素性)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综合性、创造性、即兴性、从本土文化出发,
2.从5个方面逐一阐述完整、独特的体系特点(体系性、独特性、灵活性、开放性、艺术性)
①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②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③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④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⑤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3.从节奏、朗诵、体感、声势(拍手)入手阐述原本性(元素性)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的教学特点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声势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儿童诗歌。朗诵要素;
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
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童话、童谣、故事等都可以配上旋律)。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
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
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形体动作的音乐感
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
拍掌,也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 音乐性。
2. 主要从语言、动作、节奏3方面阐述综合性的特点
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因素,语言本身也即是一种音乐。应从声调的高低和语调的轻重缓急两个方面来进行操练;既可以结合节奏,也可以结合动作来进行语言操作,即可以应用儿童的语言,一般人生活的口语,也可以应用艺术性的文学语言,如格言、诗歌等进行。
世界各国的格言,是各族人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浓缩的结晶,我国的唐诗、宋词、则是我国语言艺术的无上珍品,并已成为人民传统的一部分,理应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语言之一,去广加采用,以充分发挥它对促进音乐教学高度艺术质量的积极作用。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既可以结合动作,也可以结合节奏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孤立地,“为语言而语言”地单纯 朗诵地来进行操练和从事。
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的结合, 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动作和舞蹈结合音乐和游戏,应当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得到系统、全面地训练,使之成为体现并塑造儿童和人民性格,培养其仪表和情操,以及促进人际交流、集体协调以提高情商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动作结合,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人性以及生活和艺术的原貌;音乐与动作结合,是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应有的形式,舞蹈教育从来未曾脱离过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而节奏的主要来 源是语言和动作,所以,节奏(尤其开始的阶段)最好结合语言和动作来进行操练,这更生动,也更有劲,然后方才单独去进行。
3. 讲述主体(孩子)、客体(老师)如何进行创造性、即兴性的教学
①发挥自由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如要求儿童都用四肢着地,但每个人必须自己设计不同的姿势,不许与他人重复。又如经常在课内让学生按一定的音乐要求自由活动,自己鉴别好坏,逐步趋向统一协调。最终的结果,是有纪律的演出,但这种结果决不是由老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去完成,而是建立在学生各自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的发展之上的。
②即兴奏乐,发挥幻想性,奥尔夫认为即兴奏乐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乐谱限制了即兴性,使弹钢琴如同操作打印机,演奏者成了乐谱的奴隶。所以他开始不用乐谱,只是"约法三章"后就让学生即兴演奏,以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③教师引导学生创造,不是讲授、不是问答、也不是启发式,而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让孩子自己去做,是奥尔夫教学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学生自己动手、动脚、动口、去唱、奏、动、跳、游戏、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在音乐中学习音乐。
5. 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运用儿歌、童谣、民歌等本土音乐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
儿歌与民歌作为儿童的音乐母语,具有重大的意义。柯达依和奥尔夫都十分强调儿歌与民歌应作为儿童的“母亲乳汁”(柯达依语),尤其作为是音乐学习开始阶段的主要教材。奥尔夫编写的教材,也体现着这项基本原则。可是在我国,由于过去强调突出政治教育,长年来对儿童音乐教育,也大量采用一般为成人所作、所唱的革命歌曲为主要教材;即使采用一部分儿歌,也主要用专业作曲家或音乐教师代替儿童们创作的“儿童歌曲。”近年来,由于流行歌曲的盛行,流行歌曲又有取代这些,成为儿童音乐教育和实际音乐生活中主粮的趋势。-这些情况和现象,都是不恰当的。
6.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 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人本主义基础和本土化
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教育
教学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教育
教学准备:纱巾、音乐CD《乘白云荡秋千》、录音机、
3. 教学过程: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
1. “纱巾与动作”的导入:通过观察纱巾飘舞的形态,让学员创作不同的白云造型,感受音乐
2. 讲述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人本主义基础:
这样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直接反映,就是他首先从人性发展的开端,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这使他并非从一个音乐的形态或技术层面简单、初始的角度来看待原本性,而是最终将它确立在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来完整的认识其原本性
3. .分析奥尔夫音乐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或者说是中国化的过程中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可以而且应当包括经典性的作品,只要不违背儿童音乐教育的心理规律,对中国民族音乐语汇的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编出有较高应用价值的音乐作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形成丰富多样的中国音乐教学法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4.(1)了解节奏
(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而在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
(2)节奏感的两种功能:一.将听觉印象以聚合的本能;二.将乐音运动形式以正确的节奏、节拍、速度、时植等要素表现于外的能力和行为
(3)阐述奥尔夫节奏教学的目的
a.节奏教学对人格素质培养的价值
①促进孩子身心平衡发展
②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
③培养自控把握能力
④培养创造能力
b.节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①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②增强音乐记忆力
③提高视唱(奏)读谱能力
④发展音乐感
⑤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
5.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朗诵的内容和方法
2.进行奥尔夫节奏游戏的活动
教学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多声部教学及卡农
教学准备:黑板,笔
教学过程:
1.语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逐一阐述语言与节奏结合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和方法
从字词姓名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
成语谚语做节奏短句教学的练习
儿歌童谣的节奏朗诵练习
语气的游戏(语音包括(语调、语气)的色调,色彩,节奏等要素与音乐许多要素是相通的)
嗓音的声响游戏
节奏朗诵小品
(2)重点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多声部教学及卡农运用
a.多声部教学及作用:是固定节奏型的教学方法,每个声部仅是一个小节,或是两拍子的词组,或是一个句子(两小节)的无限反复,形成不同节奏的声部重叠.
b.卡农:是一种有规律的先后说同一儿歌的多声部练习.这种轮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多声部音乐形式,也是奥尔夫所指的“始于开端”的多声部训练方法,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应用比较多
2.奥尔夫节奏游戏:
游戏名称:<<交通工具类字词>>
游戏目的:通过二拍子的节奏朗诵和多声部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教具:二拍子节奏卡
游戏过程:
a.每个人想一个交通工具的名字,要求是两个字或三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如
汽 车
每个节奏型每人大声说一种交通工具的名称,拍子要一样,内容不能错,不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词
b.按座位轮流进行,中途不要中断,也不能抢说
c.从创编的词的每类节奏型中选择一种,,字词要上口,易念,发音比较明亮
清晰,出示三种节奏型,教师指挥,学员一起念。如:
汽 车 拖 拉 机
d.将全体学员分为两组练习,一组先念,另一组按一定规律(小节)进入,成为二声部,反复念数遍,
公 共 汽 车
加成三个声部,待基本念齐节奏时,可适当变换音量,甚至变换速度
游戏二名称:《小白兔》(适于3-5岁幼儿)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用多声部节奏朗诵轮说并加声势为其伴奏,体验音乐乐趣
游戏准备:儿歌《小白兔》
游戏过程:
a.用听说法教说《小白兔》歌谣,边教边用手拍节拍(两拍子)
b.边念边围成圆圈走节拍,手也跟着拍节拍.
c.分三个组轮说,将拍手该为念儿歌节奏(边念边走圆圈)
d.分三组:一组拍手,一组跺脚,一组说儿歌
3.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语气的游戏、嗓音的声响、游戏节奏朗诵小品的学习
2. 体验节奏小品游戏教学
教学重点:奥尔夫音乐理念的充分体验
教学准备:黑板、笔
教学过程:
1. 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语气的游戏教学价值和作用:
(1) 语气的游戏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领悟力、理解力
(2) 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
(3) 培养孩子创造性能力
2. 指出语气的游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选择的字词越简单越好;要选择生活中常用的,可以多义或加以变化;以鼓励为主)
3.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嗓音的声响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1) 富有创造性、游戏性、增强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2) 通过模仿各种声音,培养观察力
(3) 探索嗓音的表现力,表现它的各种可能性,表达内心
(4) 学习群体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 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游戏节奏朗诵小品价值和意义:
(1) 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生活的能力
(2) 增强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3) 创造性思维和在音乐方面的素质培养
5. 体验节奏朗诵小品游戏
游戏名称:《吃面条》
游戏目的:通过语言节奏、声势、奏乐等综合练习,提高多声部合作的能力
游戏准备:图谱、乐器
游戏过程:
a.出示图谱
b.一起按节奏念一遍
c.在一拍休止符处跺脚
d.讨论这里有几个人物(两人),全班分两组(主人甲、客人乙)念,交换声部念
e.注意念时的语气,一组用木制(木鱼、蛙盒)打击乐器敲半拍休止符,一组用皮革(鼓类)乐器敲一拍休止符。(这时每组说和敲是交叉进行的)
f.交换说和敲的声部
g.将说的节奏换成打击乐器 -----金属 -----双响筒 -----散响类
6.课程回顾
第二天
第七节时间:9:00-9:50
教学目的:
1.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及目的
2.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内容中的声势
教学过程:
1.阐述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认识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概念:
体态律动教学,原来是指有音乐伴奏,以身体动作作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
3.讲解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目的
a.身心平衡发展
b.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
c.发展创造力
d.节奏感训练
e.发展音乐感的基础教育
4.认识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内容中声势
a.声势概念: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5卷本中采用的是被称为“古典声势”的声势
b. 声势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基本形式4种包括:拍手、捻指、拍腿、跺脚
3.四个声部声势的记谱方法:
右手、右脚 (符干朝上)
左手、左脚 (符干朝下)
拍手标记只记在一行谱上,符干都是朝上。捻指、跺脚标记也是记在一行谱上,符干朝上朝下分别表示右左和脚。只有拍腿标记是记在双行谱上,分别表示左腿和右腿,符干朝上 朝下分别表示右手和左手。
四个声部声势的记谱方法如下: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4.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声势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声势谱、 十六宫格
教学重点:声势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声势谱、 十六宫格
教学过程:
1.阐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的方法
通过节奏训练、用声势伴奏-固定音型、为奏乐(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准备-拍腿练习、为学习曲式结构的练习4种形式完成
2.声势节奏训练中的“节奏模仿教学”(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
3.体验拍手的节奏模仿谱例游戏:
谱例1(四拍子)
谱例2(三拍子)
4.体验拍手、拍腿、跺脚声势谱共同进行的节奏模仿游戏
谱例一(四拍子)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谱例二(三拍子)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5.节奏模仿教学提示
所谓节奏模仿,即不看谱,通过动作和声响的模仿进行的节奏训练,这是节奏教学入门的教法,不要急于进行看谱练习,这种练习最易把握节奏型的感觉和训练听觉的听辨与记忆能力
6.声势中十六宫格节奏训练: a. 十六宫格画法:
b. 十六宫格节奏训练作用:
这种练习是对四拍子的节奏及拍率进行训练,对孩子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各种走向对思维方式的多向进行,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孩子对于各种走向的可能性探索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7.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固定音型(固定节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2.体验运用声势伴奏-固定音型进行音乐教学游戏
教学重点:运用声势伴奏-固定音型进行音乐教学
教学准备:三、四固定拍子伴奏谱例
教学过程:
1.阐述固定音型定义: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原文为“顽固”意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甚或全曲。
2. 了解固定音型(固定节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a. 它可以作为一种节奏基石,从孩子最熟悉的语言、身体动作、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很自然的获取
b.减少了技巧学习的难度,使多声部教学变成极简单、极方便的事,以极小的成本获得较高层次的多声部的合说、合唱、合奏的教学效果
c.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最接近人本身,最自然、也最体现奥尔夫原本性教育观念
d.培养了即兴创作能力,又训练了孩子一脑多用的能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也使唱、动、奏于一身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
2.体验用声势伴奏-固定音型(提供四拍子固定音型的伴奏)游戏
谱例一(四拍子的固定音型)
拍掌
跺脚
拍掌
跺脚
拍掌
跺脚
拍掌
拍腿
跺脚
拍掌
拍腿
跺脚
拍掌
拍腿
跺脚
谱例二
(三拍子的固定音型)
拍掌
拍腿
拍掌
拍腿
拍掌
拍腿
拍掌
拍腿
跺脚
拍掌
拍腿
跺脚
拍掌
拍腿
跺脚
4.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声势中为奏乐(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做准备的拍腿练习的意义
2.为奏乐(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做准备的拍腿练习游戏
教学重点:为奏乐(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做准备的拍腿练习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三、四拍子游戏谱例
教学过程:
1.阐述声势中为奏乐(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做准备的拍腿练习的意义
2.介绍拍腿练习的方式:双手拍双腿、单手拍单腿(左右手交替或单手连续)、双手在腿上交叉拍打(左手拍右腿、右手拍左腿或双手在一条腿上交替拍打)
3.体验拍腿练习游戏(奥尔夫.凯特曼编写)
四拍子拍腿游戏谱例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三拍子拍腿游戏谱例
右
左
右
左
右
左
4.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身体动作教学主要内容与意义
2.身体动作教学游戏
教学重点:身体与动作的认知、即兴创作、群体关系训练游戏运用
教学过程:
1.以《感觉》游戏导入
2.阐述身体动作教学的意义
3.逐一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身体动作教学主要内容
a.节奏训练
b.身体与动作认知
c.空间运动
d.即兴创作
e.群体关系训练
f.空间时间距离感的训练
g.听力训练
4.身体与动作的认知游戏
游戏名称:《熟悉身体部位的游戏》
游戏目的:
a.培养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b.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默契配合
c.对身体部位的认知,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准备:鼓
游戏过程:
a.教师击鼓,学生跟着鼓点走,随着音量速度变化动作也要作出反应
b. 接下来听教师的鼓点,鼓停时按口令要求身体某部位做动作
c.自由组合(两人或三人一组)按教师口令用身体某部位组成一个造型。如“头碰头”“膝队背”“脚对肩”造型要美,要有特点
d.小节
5. 即兴创作游戏
游戏一名称:《用身体摆图形》
游戏目的:通过用身体姿势创造(形成)各种图形,培养群体协作能力
游戏过程:
a.用自己的身体(站立或躺卧)写阿拉伯数字1-9
b.用自己身体摆出图形(适于学成人)
c.教师出示图形卡片,全班分几组各选自组的图形,一起商议怎样用身体合作摆出图形,其他组作出评价
3.群体关系训练
游戏二名称:《照镜子》
游戏目的:领头与跟随的体验,培养对群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群体内部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
游戏过程:
a.两人为一组,甲当照镜子的人,乙当镜子。
b. 甲对着镜子做各种动作、姿势,乙要跟着模仿甲的动作,然后交换角色
4.一颗豌豆(创造性形体律动)
1、教师用吉它弹奏一首温柔的摇篮曲,让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圆圆的小小的豌豆种子,正静静躺在泥土 中睡觉。
2、教师边用吉它弹奏一首轻快优美的舞曲,边用语言暗示幼儿想象: 下小雨了,小豌豆醒了,喝下了甜 甜的雨水;小豌豆慢慢地发芽、长叶、伸展枝蔓;叶蔓爬上豆架,在微风、细雨、阳光中越长越粗壮,越长越 茂盛;新开出的花朵和蜜蜂、蝴蝶一起跳舞;胖鼓鼓的豆荚长出来了,越长越多,终于把豆架压倒了;最后, 许许多多的新豌豆一颗颗地从开裂的豆荚中滚出来……
3、教师弹奏起一首温柔的摇篮曲,并用温柔的语调说:下雪了,小豌豆们盖着暖和的雪被子,做着甜甜 的梦,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整个活动中,教师怎么说,幼儿就自由地按教师的暗示去怎么想、怎么做)
分析:对于正式的舞蹈练习来说,这仅是一个准备性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都活动开 。但这个活动,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充满了天真的体验和主动的表达。因此,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十 分独立、完善的创造性形体律动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简单而富于表现力,为幼儿的想 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4.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奥尔夫乐器的产生和定义
2.乐器教学和使用奥尔夫乐器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乐器教学和使用奥尔夫乐器教学的意义
教学过程:
1.阐述奥尔夫乐器的产生条件
(1)20世纪初,许多音乐教育家思考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他们认为对于音乐教育有重要意义节奏训练及音准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当时尚且很难找到一种适合于学校音乐教学用的乐器,但是器乐教学对于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奥尔夫先生就有了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 他曾这样描述他的创造过程“我摆脱了动作训练只用钢琴的办法,而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为主,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机体接近的乐器”
(2)奥尔夫首先制造了旋律性的乐器,用木条或金属片敲奏发响的音条乐器—各种的木琴和钢片琴这样一些新构造的乐器这些乐器部分是根据中世纪或异国(如非洲,东南亚)某些乐器启发而制造的.在慕尼黑著名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的合作下制成了一套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这就是所谓的“奥尔夫乐器”后来由于奥尔夫创作了《学校音乐教材》中使用了许多适合学校的各种打击乐器,并为此编写了训练教材,人们就将凡是在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中使用的打击乐器,甚或是应用于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敲击乐器(包括有固定音高或无固定音高系列的纯打击乐器)都称为奥尔夫乐器
2.认识什么是奥尔夫乐器
广义的奥尔夫乐器:凡在奥尔夫学校音乐的教材中使用的打击乐器,甚或凡是应用于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敲击乐器(包括固定音高或无固定音高系列的纯打击乐乐器)都称作为奥尔夫乐器。
3.分两部分阐述乐器教学和使用奥尔夫乐器教学的意义:
奥尔夫乐器的诞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人们只有在音乐时间才能学到音乐
a. 乐器教学的意义:器乐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发展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能,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也是器乐教学社会功能的体现奥尔夫由于创造简易乐器,使学生无须经过冗长枯燥的技术练习,遍可通过乐器作出反应。
b.奥尔夫乐器教学意义:奥尔夫乐器由于创造简易乐器,无需冗长枯燥的技术练习,便可通过乐器作出反应,由于打击乐器是所有乐器组中音色最独特、最丰富、加上音条乐器设计的充满情趣和幻想,对于诱发学生的即兴创作的欲望,会产生非常理想的效果。
第三天
教学目的
1.奥尔夫乐器中打击乐器分类及特点
2. 奥尔夫打击乐器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 皮革类、木质类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 奥尔夫乐器
教学过程:
1.讲解奥尔夫乐器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类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敲击乐器(打击乐器);第二类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音条乐器)
2.奥尔夫乐器中的打击乐器分类:皮革类即鼓类、木质类
、金属类用铜等金属制作、散响类
3.皮革类即鼓类介绍及操作
(1)常用的皮革类乐器如手鼓、铃鼓、小军鼓、大小堂鼓、大军鼓、大鼓、架子鼓、排鼓、定音鼓
(2)皮革类乐器的实际操作
(3)总结鼓类乐器的特点:由于一般鼓类都是由皮革蒙在有共鸣体的圆桶上作成,因此最大特点是有较强的共鸣声,音量较大,较低沉浑厚,适于做低声部,在强拍上给人稳定感
4.木质类介绍及操作
(1)常用 木质类乐器如单、双响筒、蛙盒、响板、梆子、木鱼等
(2)木质类乐器的实际操作
(3)木质类乐器的特点:声音清脆、明亮、短促无延绵音,颗粒性强,因此在教学中敲打节奏较复杂、速度较快一些的节奏型,常担任旋律声部,奏起来节奏清晰、干净
(4)结合曲目《葡萄牙舞曲》运用木质类乐器(单、双响筒、木鱼等)伴奏
教学目的:
1.金属类乐器、散响类乐器介绍及实际操作
2.自制打击乐器的介绍及应用
教学重点:金属类乐器、散响类乐器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1.金属类乐器用铜等金属制作介绍及操作
(1)常用的金属类乐器:如三角铁、碰铃、锣、钹(单面、双面)等
(2)金属类乐器的实际操作
(3)金属类乐器主要特点:延绵音长、声音明亮、穿透力强。锣、钹音量较大,一般是作为特色乐器使用;三角铁、碰铃音量一般较小,不宜用在强拍,不宜演奏音符多而快的节奏型
(4)结合曲目《铃儿响叮当》运用金属类乐器(三角铁、碰铃等)伴奏
2.散响类介绍及操作
(1)常用的散响类乐器如串铃、手摇铃、西斯特、沙锤
(2)散响类乐器的实际操作
(3)散响类乐器的特点:音量小、声音细碎、在打节奏时比较难控制,所以一般不易作强拍和较快而复杂的节奏型,但因它音长是靠摇动控制,所以适于做长音演奏,对感受音的长度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打击乐器。
3.自制打击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打击乐器的不同特点自己动手制作打击乐器,如利用大纸箱,饼干桶作“鼓”,易拉罐制成“沙锤”等
4.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奥尔夫乐器中音条乐器分类及特点
2.奥尔夫乐器演奏姿势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奥尔夫乐器中音条乐器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音条乐器的分类:分为介绍钟琴、金属琴、木琴
2.介绍钟琴:有13个左右金属音条,一般是硬制的镀镍金属。
3.认识钟琴特点:声音清脆、明亮、富有诗意和儿童气息,在音条乐器中音区最高,常被作为高声部运用,由于它持续音响比较长,因此不宜演奏快速的音乐,在做伴奏配音时也不宜奏快速音符。
4.介绍金属琴:亦称钢片琴、铝板琴、铁琴等,主要视制作音条的材料而定。
5.金属琴特点:它的音条比钟琴厚大,这类琴一般有11-13个音条,分高中低三种,由于它的材料再加上配有的共鸣箱作用,它的延绵音更强烈和长久,声音更为柔和、模糊、具有神秘色彩,因此使用时一定要避免奏快速音符,使声音混杂,影响耳朵的听力。
这类琴中还有一种形式的乐器:音块,每一个音条一个小共鸣箱,一个音一块
6.介绍木琴:有硬木(红木、紫檀木等)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只有13个木条。
7.木琴乐器特点:音色温和,常作旋律声部,亦称是整个合奏的核心,木琴同样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
8.奥尔夫乐器演奏姿势及注意事项
a.一般演奏的姿势要端正、放松、背部不要弯,肩膀不要僵硬或往上抬,即架肩
b. 乐器(主要指音条乐器)可以放置在地上、小桌子上、板凳上、或特制的架子上。
如果坐着奏,音条的板盘需安放在比膝部略高的位置,如果站着奏,则放在相当于腰部的位置
c. 敲击乐器使用有两个原则:(1)声音要好听;(2)一般讲敲击乐器属噪音乐器,特别是像钹等金属乐器,声音比较噪杂要求大家用轻声,最多中等音量,从小养成用耳细听的习惯,这中间乐器配置也很重要,一定要避免各种乐器大齐奏,造成极不谐和又单调的音响.
9.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打击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即兴创作及游戏
2.音条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游戏
教学重点: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要素学习及即兴创作
教学准备:黑板、笔
教学过程:
1.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一般使用的符号:皮革类 ,木质类 ,金属类 ,散响类
2.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教学
奥尔夫曾说: “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
3.即兴创作游戏
游戏名称:《图形谱的乐曲》
游戏目的:创设打击乐的符号,并运用符号即兴创作图形谱乐曲进行演奏
游戏准备:黑板,笔
游戏过程:
a.出示几种符号(皮革类、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符号 )
木质 皮革 金属 散响
b.这是四种类型打击乐声音的符号,请大家说说是哪种打击乐的声音
c.讨论符号并反复敲击乐器,以探索乐器的声音特点与符号的象征意义
d.用这几个符号进行即兴创作,教师用手指着符号带领大家奏乐
e.请学员分组设计自己小组的“曲子”,各组自己推选一个小指挥带大家奏乐
f.表演、总结
4.音条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游戏
游戏名称:《敲击音块的准备练习》
游戏目的:
a.为学习敲击音块作心理和技术准备
b.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奏乐器时
c.对音高的听力训练
游戏过程:
a.每人面前一个音块,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依次把每个音块敲一下,中间停下问最后敲的是哪个音,请学员找出来再敲敲,是不是?
b.每人手拿音块模仿敲击动作,边敲嘴里边发出声响,如“答”“咚”
c. 每人手拿一个音块,边走边用手在音块中间部位拍节奏,拍出声音来,互相听听声音一样吗?(音高不一样,重要的是去听别人和给别人听)
d.教师拿出槌子,要求绝对安静,才发槌子,出了声就收回个人拿着槌子继续走路,轻轻的走,教师走到谁面前谁就敲一声
e.最后教师把槌子举过头,大家跟着举槌,这个游戏结素。
5.雾(创造性合作表演)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
雾/慢慢地落下来了/轻轻地盖在猫咪的爪子上/在雾里/小河睡了/小桥睡了/小树睡了/小鸟睡了/ 教堂的塔尖也睡了/雾/慢慢地升起来了/轻轻地离开教堂的塔尖/阳光里/小鸟醒了/小树醒了/小桥醒了 /小河醒了/猫咪的爪子也醒了。
2、教师请一部分幼儿自由结伴,想象自己是小桥、小河,小树、小鸟,以及其它各种相依相伴的事物并 造型。另一部分幼儿想象自己是雾,从天上轻轻地、慢慢地飘落,温柔地“盖”在小河、小桥上……最后轻轻 地、慢慢地升起、退走,和阳光融在一起。
3、教师让几个幼儿志愿者尝试用钢片琴、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来即兴表现上述情景,为表演者创造背 景。
4、教师组织幼儿分组随音乐表演,并相互观摩。(教师可根据表演内容用“雾”一样轻柔的音调弹奏音 阶、琶音或和弦;也可以选用情绪风格类似的现成音乐与表演相配)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细腻的体验和表现活动。要求表现的是一种非常动人的宁静、温柔的情境和感觉 :雾与大地,雾与阳光之间;小河与小桥,小树与小鸟之间,充满温情和依恋。所以,该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 审美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价值。
6.用小铃和自己说话
1、教师手持串铃上的一只小铃,在幼儿面前表演如何用小铃和自己说话,并让幼儿猜:小铃对我说了什 么?是甜蜜的话?还是抱怨的话?它告诉我的是一件伤心的事?还是一件滑稽的事?(教师用手的姿态和小铃 发出的声音表达各种意思,并用脸部表情表现对小铃听说内容的反应,帮助幼儿理解“小铃所说的意思”)
2、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只小铃,让幼儿自由地自己尝试。教师也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同小铃“说话”。
3、教师让幼儿志愿者轮流在大家面前表演,并组织幼儿相互观摩、交流。
4、教师用小铃对自己的肩膀、肘关节、膝关节、脚指、小拇指等各种不同部位说话,并用相应的部位回 答。
5、让幼儿对自己或朋友自由尝试做这件事。
6、一位幼儿担任指挥者。面对全体幼儿,全体幼儿每人拿一只小铃(或其他任何打击乐器)。指挥者分 别做出柔和的指挥动作;轻快的指挥动作;强有力的指挥动作(可以无规律,但速度不能太快,也可以有一定 的节奏型),演奏者根据指挥者动作暗示的表情(包括节奏)进行演奏。
7、播放性质不同的背景音乐,指挥者即兴根据音乐的情绪(包括节奏)做出相应的指挥动作,演奏者根 据指挥者的动作暗示和音乐性质进行演奏。
分析: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效的表达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同情、响应或支持。该 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这方面的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不但是艺术 工作者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际协调能力入门——从律动入手
1、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脸向同一方向,站一前一后位置。后面的人将一只手轻轻搭在前面人的肩上 。
2、前面人自由走动,前进、后退或拐弯,后面人跟随。前面人必须在不回头看的情境下,用肩膀去感觉 后面人的反应,并力争照顾到后面人,以使其在跟随自己时能比较轻松自由。
3、前面人继续走动,不必照顾后面人,甚至可以故意让后面人跟不上自己。后面人力争跟上,并力争与 前面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4、幼儿自由结成两人一组,面对面站好。事先商定以谁为主,然后配合着做即兴的镜面模仿动作。
5、教师引导幼儿尽量做出新颖、有趣的动作。
6、教师用较慢速度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可以是任何情绪、风格的)、舞蹈音乐,并鼓励幼儿在尽力做配 合动作的同时注意与音乐相协调。
7、幼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6~7人,在背景音乐伴随下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被模仿者由小组内事 先协商确定。
8、按小组活动,一人为独舞者,其余人为伴舞者。独舞者独立即兴地做幅度较大,变化较复杂的动作; 伴舞者做多人模仿一人的活动,动作要幅度小而少变化。
9、按小组活动。一人领舞,其他人伴舞。谁想出吸引人的动作,就走出队列表演,若赢得大家的默认, 谁就是领舞者。其余人自由即兴地用小幅度动作配合。评价标准是:小组内整体协调,主次分明。
分析: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一向把发展人际协调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组活动中,我们可清 楚地看到:教师看重的是人际协调的态度和技能。相比之下动作技能本身在这里显得不太重要。
7.小灰老鼠的故事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故事梗概: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所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 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小灰老鼠。朋友们来啦,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感到很快活。小灰 老鼠在家里等着朋友再来作客。大力先生从桥上走过,发出沉重的咚咚声;皮球小姐从桥上走过,发出轻柔的 沙沙声;小灰老鼠们从桥上走过,发出愉快的迪多声……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并用嗓音来表现三种人物的不同脚步声。
3、教师用大鼓、铃鼓(摇奏)、木鱼演奏,来表现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辩并用动作来表现。
4、教师用琴声模仿三种人物的脚步声,让幼儿听辨并用动作表现。
5、教师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脚步声。(注意:要求表现脚步声)
6、教师用琴声表现小灰老鼠等待朋友时的寂寞心情和与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让幼儿听辨并自由表 现。(音乐可选用同一首曲调,教师在弹奏时用速度、力度、音区等变化,弹奏出不同表情;也可专门选用两 种不同性质的乐曲)
分析:该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第一,区别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
第二,了解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 分别表现三种人物走路的声音。
第三,深化幼儿对归属和爱的情感体验。
总体评析:
从这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奥尔夫体系作为一个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体系,十分重视情感细化 、深化的教育和思维灵活性的教育,并重视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各种艺术表达的工具:语言文学、嗓音、乐器、 身体动作和绘画等。同时,在社会协调能力培养方面,该体系不仅十分有意识地去做,而且也考虑得十分细致 周到
5.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1.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定义和意义
3.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定义
听力训练是通过各种手段训练人对于音响的感知和了解音响的表现力
3. 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意义:运用好的、合格的“音乐耳朵”(即好的音乐直觉感受)去领会、感受和理解音乐
4.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听力训练目的:
a.培养孩子自觉接受音乐的能力,能够积极的去把握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音乐、声响,自觉的、自由的对环境中的声音进行选择,控制自我
b. 培养自己对环境敏锐的观察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深更高层的理解力
5. 听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听力训练素材范围的扩展
b.动作的参与
c.开放式的听力训练
d.图形谱的使用
6.课程回顾
教学目的
通过体验听力训练游戏,理解在听力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听力训练游戏,理解在听力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方法
教学准备:对自然界、生活中声响的经验,磁带
教学过程:
1.听力训练游戏
游戏名称:《声响游戏》
游戏目的:通过对自然界、生活中声响学习----观察、体验、
分辨、判断,以及尝试用嗓音、打击乐器、图形符号将他们
加以模仿、训练孩子的听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
游戏过程:
a.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片段游戏时,放录音,问学生:
你听到了什么?包括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有什么特
点?启发从声音的高低、节奏、音质、延长音的长短等方面
去听,他们有什么特点?
b.请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把听到的音响画出来,不是画声源是什么,而是这些发出的声音用什么符号记录下来
c.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嗓音,或敲击一种打击乐器把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
d.用声响构成故事,把日常生活的声音汇集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故事,或表明一个内容,比如“早晨”这个题材,可以把早晨闹钟响,起床,刷牙,漱口,水龙头放水,以及下楼梯,走在地板上或石板上或摩托车发动等各种声响录成一个故事带,进行即兴表演
2.课程回顾
四八分音符
师:用白纸写四个四分音符(出示),教师先感觉拍子的律动,示范几下
生:每个四分音符念大或拍一下手(重复几次)
师:把其中的一个音符换成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重复练习。
用空白纸盖住其中的一个,空白处休止。
八个杯子(回归生活)
教学目的:1.训练节奏感
2.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记忆力,注意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杯子若干个 ,不同颜色的杯子若干个。
教学过程:1.给出八个杯子,按节奏将白色的杯子处念嘶,在逐个加上不同颜色的杯子并在不同颜色的杯子处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如:拍手 跺脚 等等
2.分组:(规定;只用拍手或拍地板)每组摆不同的节奏型。所有的人都练习一遍其他组的杯子。
3.卡农。每组只拍自己组的节奏。卡农的方式进入。(不限方式)练习熟练。
4.加乐器:用乐器来重复3的内容到脱离杯子(脱离乐谱)
椅子子游戏
教学目的:1.练习各种四拍的组合
2.练习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凳子四个 音乐 慢的四拍音乐 如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过程:1.放四个凳子,请一个小朋友坐在其中的一个凳子上,坐着人的地方拍手。变换位置练习(进行多次练习)
2.请两个小朋友坐在两个凳子上。
3.加音乐(间奏尾声都不打节奏)过程同上
延伸:可以根据孩子的掌握程度来家难度 可以换成餐盒盒筷子 也可以换成其他的东西。
九宫格
教学目的: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练习三拍子。
教学准备:九宫格音乐B盘26首曲曼地
教学过程:1.出示九宫格,请一名学生在其中任一格中设计一个符号,并用设计一个声音。老师来指,指到符号处发出声音。
2.继续选三个学生重复以上的过程。
3.请同学来指
4.用四种声势来重复以上的过程。
5.用打击乐器来重复以上的过程。
6.加音乐。伴奏。
叫名字
教学目的:1.节奏练习
2.交往能力
3.互相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每个人两拍说出自己的名字老师给出一个节拍。
2.每个人设计一个动作表示自己。按两拍说出来。中间没有停顿。
3.老师说出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学生作出他刚才的动作。
4.老师作出其中一个人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是谁。
字词节奏朗诵
教学目的:通过两拍子的节奏朗诵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即兴创编的能力和反映能力。
教学准备:三种节奏型卡片 乐器
教学过程:1.每人想一种食物的名称要求: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
2.每人以两拍子说出自己想的食物名称,中间不能停,内容不能重复。
3.从创编的词中选一种要求好发声,发音比较清楚。出示三种节奏型,教师指挥,学生一起念。
4.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念自己的食物。卡农进入
5.加声势
6.加乐器。
儿歌朗诵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多声部节奏朗诵轮说并加声势为其伴奏,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说儿歌小白兔
2.请学生自己想动作(教师整理动作,要大的有意思得动作)大家来模仿
3.卡农说儿歌
4.加节奏 手上拍节奏,脚上走节拍。走起来。并说儿歌。
5.分组说,分成声部走出来。
声势接龙
教学目的:1.节奏练习
2.创造性
3.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每人想一个四拍的声势要求不能重复,老师给出一个节奏
2.每个人做自己的声势之前先重复上一个人的最后两拍的动作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动作构成四拍子的动作。
谁来当指挥
教学目的:1.感受音乐不同力度的变化
2.熟悉乐器
1. 会看指挥开始和停止
2. 即兴指挥的创造力,想象力。
教学过程:1.每人拿一个乐器,先探索一下手中的乐器可以怎么发出声音(问题:怎么使孩子拿完乐器安静下来)老师先来指挥用一个动作表示开始一个动作表示停止。大家看指挥来敲响手中的乐器。
2.请每个人自己设计一个开始的动作和停止的动作来当指挥。指挥大家来演奏。
1. 选择一个人的动作,大家都用这个动作来指挥。但要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变化。
2. 请创编好的人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指挥,不用语言只用动作来表示。
三种乐器的创作
教学目的:1.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能力。
2.熟悉使用乐器
3.节奏感
教学准备: 乐器 (散响、木制,金属 ,) 四种符号
教学过程:1.在三张纸上画三种不同的符号。
2.大家选三种不同的乐器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符号。
3.教师指图学生来奏响手中的乐器
4.请学生来指
5.请大家分组用三种符号创编乐谱。
要求:每种乐器至少用两次。只用三种符号表示。中间要有空隙。要有自己的主题。
6.作品展示
综合课:餐盒
教学目的:1.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2.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餐盒一打 一次性筷子
教学过程:1.圆圈围坐,中间放一打餐盒
2.每人想一个拿餐盒的方法拿走一个餐盒,如可以偷抢等等 要求:不可以和别人重复。
3.餐盒可以用来做什么?
4.餐盒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5.每人用餐盒打出一个四拍的节奏
6.打一个四拍的节奏并说一句话
7.打一个四拍的节奏并唱一句歌
8.四个人一组拿筷子摆在餐盒里,练习打节奏。
3. 延伸:创编主题可以借助一个歌曲
照镜子
教学目的:认识对称,创造性,模仿。
教学准备:对称的图形。乐器鼓 镲
教学过程:1.引出对称,用一个对称的图片
2.老师做动作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
3.谁想当老师
4.排成两排中间要有距离。击鼓部分向中间走,击镲部分摆造型。
下一次对面的人模仿
大班音乐教案《拾豆豆》
教学目标:1。声势、乐器感受音乐欢快的节奏
2、肢体创编体验拾豆豆的动作
教学准备:音乐拾豆豆 娃娃的故事(把拾豆豆的音乐内容讲述出来)
乐器:沙蛋 娃娃玩偶 呼拉圈 海洋球 塑料小筐
教学过程:1、音乐热身律动《123》
2、问好
3、故事引入讲述音乐内容
4、用纸上贴的豆豆摆出后面要做的节奏型。
4、播放音乐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声势。
5、播放拾豆豆的音乐,请小朋友根据音乐表演自己创编声势。
6、乐器伴奏:教师出示沙蛋展示沙蛋的用法并请小朋友模仿出节奏
7、请小朋友自己根据故事内容创编声势。
8、表演:请小朋友自己创编拾豆豆的动作。
9、请小朋友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
10、每位小朋友一个小筐,请小朋友拿小筐拍出节奏到拾豆豆的音乐时请小朋友面向圈里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拾起豆豆。
]
听音找音
教学目的:练习听力
教学准备:乐器各两个
教学过程:1.两人一组,甲带着乙寻找不同方位的东西。
2.同上,乙闭眼
3.松开手,乙靠甲嘴里发出的声音走
4.用不同的乐器来领着甲
5.排成两队甲转过身去听和自己对着的乙的乐器声
都敲一遍,乙打乱顺序,甲再找乙
整个过程中要求不要出声音。
土耳其进行曲
教学目的:1.节奏感
2.听音练习
3.伴奏
教学准备:乐器 音乐A盘19首 符号 图片
教学过程:1.用一种声音表示上面的符号
2.声势:与乐器有关的动作
3.乐器:对幼儿来说只用一种
4.从看谱到不看谱
歌唱教学
教学目的:1.合作 2.卡农练习
教学过程:1.学习唱歌曲我们在唱
2.练习卡农
走啊走啊走踏踏
教学目的:节奏 合作
教学准备:律动与集体舞(二)四首 字卡
教学过程:1.字卡 走啊 走啊 走踏踏 四遍
走啊 走踏 两遍
走啊 两遍
踏踏踏 一遍
2.练习熟练
4. 跟音乐做
问好舞
教学目的:1.为了互相认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适用于新学期新孩子新老师互相认识。(可以最后提问总结)
教学准备:音乐 四盘最后一个
教学过程:1.引入:第一天见到大家很高兴,提问: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大家怎么问好?(你好,hello等等)引起兴趣。
2.围坐:听音乐做动作拍腿,(四个八拍)第五个八拍时在七八两拍时问好。学生模仿。
3.站起来,拉成一个圆圈,前四个八拍分别逆时针顺时针走八拍。向圈里走一个八拍(七八拍时问好并做动作),用一个八拍退回来。下一个八拍时学生来模仿。
延伸:在问好的部分可以请小朋友来说大家来应答,或者说其他国家的语言,或者说一些俗语如:吃了吗?等等。
问题提出:为什么开始时先请大家坐着?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孩子知道该他说了?
握手舞
教学目的: 1.为了互相认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锻炼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音乐:A盘第八首
教学过程:一.
1.第一部分音乐:拍腿(左右左右)
2.第二部分音乐:拍手三次
3.第三部分音乐:手绕一个圈听到拍手音乐时拍手
二.加乐器
3. 第一部分(木质乐器)
4. 第二部分(鼓类)
5. 第三部分(散响类)
三.游戏
5. 第一部分:手叉腰小跑步
6. 第二部分:自己拍手
7. 第三部分:找一个伙伴拥抱
延伸:第一部分排队走,第二部分拍手,第三部分绕手拍自己的屁股
可结合一个故事:夏天来了,有好多的蚊子,文字多可恶,所以该怎么办呢?(打蚊子的游戏)
‘
音的变化
教学目的:1.感受音的四个特点:音高 时值 音色 力度的变化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鼓 木质琴
教学过程:1.练习匀速的拍子感
1) 请幼儿随意走,观察大部分孩子的走路速度来确定敲鼓的速度
2) 请幼儿按照敲鼓的速度来走路。鼓停时做动作。
3) 延伸游戏:停时听口令几个人抱在一起。两个小朋友一组,停时听口令喊不同的部位如:头手等,两个小朋友碰一碰。
2.时值练习:变速来敲根据速度变化来走
3.力度练习:力度大时用力走(可以模仿大象)力度小时轻轻走(可以模仿小猫)
6. 音色的练习:敲鼓的中间时向前走,敲鼓的边缘时向后退。
7. 音高的练习:高音模仿巨人走,低音模仿矮人走。
关于音的四个特点的课程设计:
我们去旅游
教学目的: 1.感受音色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体验游戏的快乐
教学准备:音乐 A盘第一首曲子 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我们要去小矮人的国家旅游。讲讲图片上都有什么,引起兴趣。这里离我们很远我们要走八百里路。(走路部分用拍腿代替)到了风景区的边上看到有高山有山洞(教师发出两个声音,高音爬山低音钻山洞,请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示,创造)。这里的人们好热情呀拍手欢迎我们:我们欢迎你我们欢迎你。然后他们请你们进屋子里休息:低头进去,抬头出来。
2.听音乐跟老师坐着做一遍(可重复几次联系,分成几天来上)
3.集体拉圈做一遍。
延伸:可以排成一队来走,还可以做一些表示山洞和高山的图表示。
公主与王子
教学目标:1.体验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3.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过程:1.讲一个故事引入: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等。最后公主和王子终于在一起了,请小朋友来扮演公主和王子。
2.王子挽着公主的手站成两纵队,一队是王子一队是公主。
3.听音乐走队形。
4.王子和公主一起向大家行礼。
延伸: 请小朋友带着大家走(孩子熟练以后)
修鞋匠
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鞋子 音乐第四张13首
教学过程:1. 引入:鞋子坏了,可是我又不想把它扔掉该怎么办?引出:去修一修。修鞋子时鞋匠都怎么修? 拿锤子钉一钉,拿线缝一缝。
那两只鞋子都坏了该怎么办?---------左脚缝一缝,右脚缝一缝。
2.请小朋友坐在地上听音乐给自己修鞋。
3.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当鞋匠一个当顾客。
4.很阔气的修鞋踩在另外一个小朋友的腿上。
8. 在音乐的中间部分交换舞伴
9. 加乐器(带沟的单响筒| 串铃或腕铃)
10. 加表情 如打哈欠 不开心 哭 高兴等
螃蟹舞
森林魔汤
教学目的: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听音乐结构的能力。
教学准备:音乐 律动与集体舞(二)13首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有一群小朋友要去森林里野餐,大家到森林里要去找食物(可以找一只兔子或采些蘑菇等等,请幼儿自由发挥)然后把自己找来的东西放进大锅里(同时嘴里发出唰唰唰得声音)汤做好了大家都把汤喝了,可是这汤有一个魔力就是水喝了这汤就手舞足蹈的特别高兴。
2.围坐在地上走路部分用拍腿代替,用手做出往锅里扔东西状,同时嘴里出声,喝汤以后请幼儿自己创编。
3.站起来手拉手围圈做一遍。
延伸:喝汤以后的动作可以用和旁边的人互拉手学小天鹅跳。
小班的课例
王老先生有块地1
教学目的:1.热身律动让小朋友愉快地进入音乐的氛围。
2.听辨和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
3.体验咿呀咿呀呦的节奏:×× ×× ×—
教学准备:音乐 蛙蛙快乐颂 王老先生有块地
乐器:圆舞板 小鸡小鸭小猪的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1. 音乐热身
2.音乐聆听游戏
叫名字 :贝贝贝贝在那里? ————贝贝贝贝在这里
音乐问候:小朋友小朋友上午好————张老师 张老师 上午好
3.老师分别模仿小鸡小鸭 小猪 的叫声,请小朋友说出他们的名字。
4老师出示图片,小朋友模仿他们的叫声,并作出一些小动物的动作。
5.故事引入小朋友知道这些小动物住在哪里吗?那老师请小朋友听一段好听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了。
王老先生有一块地,他在天边养小鸡小鸭小羊小猪 非常开心 ,王老先生看着可爱的小鸡小鸭小羊小猪都会开心地唱起歌来,它是这样唱的:听音乐
6.王老先生一高兴就会唱起歌来那小动物们高兴起来是怎样唱歌的呢?大家赶快听一听。
7.歌唱问答游戏:小鸡小鸡怎么唱? 学生:叽叽 叽叽 叽
小鸭小鸭怎么唱? 呷呷 呷呷 呷
小猪小猪怎么唱? 哼哼 哼哼 哼
8. 介绍乐器用乐器重复上面的过程
9. 听音乐在动物叫声时用乐器伴奏
10. 听音乐动起来当听到小动物的叫声时停住在原地扭屁股
王老先生有块地2
教学目的:1.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地进入音乐氛围
2.进行词语动作创编,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培养幼儿在音乐集体游戏中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 蛙蛙快乐颂 王老先生有块地
小狗 公鸡 小鸡小鸭小猪的动物图片 海面球 纱巾
教学过程:1.音乐热身
2.喊名字
3.问好
4.听听谁在唱歌:老师模仿两种小动物的叫声请小朋友说出是那两种小动物
5.老师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请小朋友模仿他们的叫声
6.王老先生的地里又住进了新的动物
歌唱问答游戏:小狗小狗怎么叫
7.音乐律动:1.原地律动小动物叫声时甩手假装拿丝巾
2.动起来。
找朋友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1.歌曲 《找朋友》
2.打棒3.指偶 4、图片
教学过程:1.故事引导 (图片)
草地上有很多小朋友正在唱歌、、、、、、、
2.随着音乐做动作:敬礼 握手 (可作延伸:换成各自的名字)
3.随音乐找朋友
4.随音乐创编动作 (笑嘻嘻,点点头,等等)
5。打棒-------敲节拍
6、配对反应能力
不同样子的指偶各两个,幼儿随音乐去找与自己
相同的指偶,找到后两个人敬礼握手再见。
延伸:动动手 找出两个小朋友身上相同的东西。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大象浇花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手铃 打棒 纱巾 花
教学过程:1、故事引导:朋友们特别喜欢做好事 出示图片 一只大象在浇花
2。感受ABA曲式
A段-------拍腿 B段-------拍头
A段------原地做洒水的动作
B段-----蹲下 手做小花,晃头
A段-----边走边洒水 B段-------蹲下,手做小花,晃头
A段-----手铃 B段-----打棒 A段------纱巾 B段-----花
随音乐指2/4拍卡片感受2/4拍音乐强弱特点。(2/4拍强弱卡片)
延伸:感应aba 曲式 故事图片 :随音乐指图谱
练习册2 描画虚线
兔子的菜地
教学目标:节拍节奏 感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打棒 十六宫格板 笔 萝卜 白菜 卡片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那小兔子爱吃什么呢?
2、随音乐作动作表演。(如吃萝卜、蹦蹦跳跳等动作)
3、随音乐拍手说儿歌
4、打棒:节奏型
5、十六宫格游戏小朋友们说儿歌老师来插萝卜和白菜
6、一边说儿歌老师一边来画 节奏线
7、按照节奏线种萝卜和白菜即画上代表萝卜和白菜的符号
8、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替换萝卜和白菜
延伸:故事书兔子的菜地 按照儿歌指图
按照儿歌重萝卜和白菜
我摔跤了
教学目标:感受音乐空拍 认识身体各部位 反应能力
教学准备:地毯 铃鼓
教学过程:1、噢 !啪唧摔跤了、、、、、、、、、、
2、音乐响起----拍身体各部位 音乐停止 --------静止不动
音乐响起------走跑跳 音乐停止------碰身体
音乐响起----接着走 音乐停止----------坐
铃鼓-------音乐响起 拍挠点磨、、、、、、音乐停止 静止不动
3、随音乐指图谱
4、创造力培养 碰报纸 抢报纸 报纸的声音
大象和小猫
教学目标:认识强弱符号 感受强弱、渐强渐弱 肢体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大象和小猫图片 大象(f) 小猫(p)
教学过程:1、啪唧 和小爱 ,大象和小猫好像都不高兴了、、、、、、大象和小猫 在吹风车
2、幼儿模仿大象和小猫的走路
3、老师随意出示大象和小猫的图片小朋友来模仿
4、老师出示大象(f)和小猫(p)的卡片
5、随音乐作手臂的绕圈
6、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部位(头舌头肩屁股等等)
7、随音乐挥动纱巾
8、随音乐晃动手铃
9、老师出示强弱符号幼儿用动作发出声音表示强弱。
延伸:感知强弱 故事书 随音乐 指图
练习册:帮助大象和小猫找家认识强弱符号
小金鱼
教学目标:肢体动作协调 认识五线谱的线和间
教学准备:彩色手套 布虫 黑板 鱼虫卡片 五线谱布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出示图片小金鱼们正在分享好吃的东西、、、、、、
2、随音乐原地做小金鱼游的动作
3、随音乐随意游吃小虫
4、出示五线谱板,了解鱼在间上鱼在线上
5、幼儿扮演鱼在五线谱的间上游
6、幼儿在五线谱布的间上游并吃小鱼。
7、一组做鱼 ,一组做鱼虫
8、手铃:节拍 / 作水声
延伸:故事书 指出鱼虫的位置
把线上和间上的物品涂上不同的颜色
在间上和线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小鱼虫。
风筝与蜗牛
教学目标:感受旋律的高低 认识高低音谱号
教学准备:风筝 、 蜗牛头饰
教学过程:1.故事引导:小东无们的走路姿势和速度可是不大一样
2.感受旋律的高低:高音部分:站起来 举起手臂 晃手
低音部分:趴在地上爬
3.认识高低音谱号:听音乐老师出示风筝和蜗牛
听音乐作风筝和蜗牛的动作
分组随音乐作风筝和蜗牛
老师随音乐出示高低音谱号
4.手铃―――高音部分 手鼓―――――低音部分
延伸:随音乐指图 随音乐描画高低因谱号
狮王进行曲
教学目标:欣赏名曲 手眼谐调
教学准备:图谱 头饰纱巾 打棒
教学过程:1.故事引导:狮王北誉为万兽之王
2.看图谱讲故事
3.看图谱欣赏音乐
4.看图谱随音乐作东作
5.分组表演: 狮王 母狮子 卫兵 小狮子 各种小动物
6.伴奏:狮王-------铃鼓 狮王吼叫------串铃 打棒 母狮子小狮子-------撞钟 卫兵--------打棒 各种小动物-------木琴
延伸:随音乐指图
七个小人
教学目标:感受上行下行认识音名
教学准备:1----7卡片 音块
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我经常和朋友们玩娃娃家的游戏、、、、、、
2、身体随音乐做动作
3、老师出示1----7的卡片,随音乐看卡片
4、每人一张音名卡片,老师唱到谁谁就站起来。
5、每人一套卡片,随音乐指卡片
6、每人一块音块老师举卡片幼儿敲音块
7、老师将音名铁在五线谱上
8、了解高音谱号也叫G谱号
9、学习拿锤方法幼儿练习从1----7
1。、幼儿随音乐敲音条琴
猴子摘桃
教学目标:感知下行 合作专注
教学准备:猴子 小鸟 指偶 猴子头饰 纱巾 手鼓 木琴 撞钟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有时候我们玩起来就像猴子一样顽皮淘气、、、、、
2、随音乐用手指做动作
3、随音乐做全身动作
4、分成两组: 指偶----猴 指偶-----小鸟
5、随音乐指图
6、表演 :分成两组:头饰----猴子 纱巾----小鸟
7、乐器:手鼓------猴子爬树 木琴----猴子掉下来
撞钟------小鸟叫
小转椅
教学目标:复习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教学准备:铃鼓 十六宫格板
教学过程:1、故事引导:小转椅转转,一圈一圈转转转、、、、、、
2、抱坐转椅
3、幼儿随音乐一边说儿歌一边做动作
4、铃鼓----随音乐敲出节奏
5、在十六宫格上画出二个节奏线
6、老师将四分、八分音符卡片随意摆放,有二拍出来
红星闪闪
教学目标:感受ABA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红五角星 纱巾 鼓槌 打棒 撞钟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天黑的时候天空中会出现好多美丽的星星、、、、、
2、a段-------拍腿 (踏步、敬礼、围圈走)
b段 ---------晃动身体(挥手 画圆 聚拢散开)
3、a段------(五角星 扛枪 )b 段-----(纱巾 鼓槌)
4、随音乐指图
5、a段---打棒 b段—撞钟
联欢会
教学目标:创造力
教学准备:四分八分卡片 响板 手鼓 手铃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联欢会开始了,大家都在表演着自己最拿手的节目、、、、、
2、随音乐做动作
3、 创编歌词(踏步 眨眼 耸肩 拍肚子 点鼻子 捏耳朵)
4、拍二个节奏型
5、老师摆出节奏型幼儿拍出来,老师拍幼儿摆
6、幼儿自己创编节奏
7、为音乐伴奏------用语言引入法 响板 手鼓 手铃
喜洋洋
教学目标:感受ABA曲式 感受2/4拍音乐
教学准备:打棒 手铃 纱巾 呼拉圈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新年到真热闹 欢欢喜喜放鞭炮
2、a段—拍腿(拍手 打棒 ) b段 --- 挥动手臂(前后晃动身体 手铃)
蝴蝶
教学目标:学习用乐器表现两种不同节奏
教学准备: 音乐《蝴蝶》乐器: 撞钟、手铃 蝴蝶图片 节奏图
教学过程:1.节奏问好
2.故事引入
三只小鸭
教学目标:1、 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和叫声
2、感受音乐内容和节拍
教学准备:音乐《三只小鸭》 小鸭玩具 小鸭图片
响板 鸭子戏水图
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有一只小鸭子叫嘎嘎、、、、、、、
2、请小朋友模仿鸭子的动作和叫声
3、用小鸭子玩具摆出节奏型请小朋友拍出来,并请小朋友创编新的声势
4、乐器的伴奏
5、表演:一部分小朋友扮演水拉着丝带,一部份小朋友扮演小鸭子在水中游(交换)
小红帽
教学目标:1、乐句的练习 2、创造力表现力
教学准备:音乐
教学过程:1。听音乐随老师做动作用手画弧线,每句结尾时拍手。练习到基本 能按乐句开始与结束,准确划出弧线就可以了。
2、练习在纸上画出线,同时让大家数一数共有多少句。
3、围成一个圆圈,前后紧跟再随音乐做一次,每当乐句开始就向前走,结束就停止。
4、六个人一组,每人即兴作一个乐句的动作,可以在原地也可以走出来再回去。要求不能重复。
器乐教学------------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奥尔夫乐器的产生和定义
20世纪初,许多音乐教育家思考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他们认为对于音乐教育有重要的节奏训练及音准练习时非常必要的。没有一种乐器的媒介能够被认为是理想的。当时尚且很难找到一种适合于学校音乐教学用的乐器,但是乐器教学对于音乐教学又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早在穆塞尔的呼吁之前,奥尔夫就已经从音乐教育的革新入手,开始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
奥尔夫曾这样描述他的创造过程:“我摆脱了动作训练之用钢琴的办法(这在当时市普遍的包括达尔克罗兹体系)而我追求的却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原始乐器和人的机体相近的乐器。为此必须首先建立一个适合的乐器配置。纯节奏性乐器,本地和外来的,由于当时20年代爵士乐的发展而大量存在,可供使用,只需从中选择一部分。可是如果没有走旋律的乐器和固定音型地乐器,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乐队是不可能的。于是,首先制造了旋律性的乐器:用木条或金属片敲奏发响的音条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