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有我、奋斗传承
——用“奋斗”书写出彩人生
21学前专二姓名:张悦
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中说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奋斗的精神。转眼间,四年时间悄然过去,四年内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实现了全面脱贪,5G技术投入使用,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扬帆再起航,2019年的新冠疫情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疫”.……中国共产党带领着我们不懈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将奋斗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用奋斗去书写出彩的人生。
2021年的9月7日,身为陕南人的我,满怀憧憬的来到了陕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以前,总是听朋友说陕北是不毛之地,条件很差。但是,当我踏进校园时,当我看到办公楼前“革命英才的摇篮”,这几个吸引人眼求的字时,我内心里确实被触动了下。第一眼看到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学楼前的“奋斗”二字,当时的我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 “奋斗”二字,是有什特殊的合义吗?
进校后,通过对校史的了解,这所“红色学校”又被称为“绥师”,是创立于1923年,原名为“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由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西北革命的播火者、著名的人民革命教育家李子洲创办,并且担任了校长。听到这里,我觉得我倍感菜幸。学校发展到今天,我们知道路也是曲折的,学校刚成立不久,因管理问题引起学生的不满,要求撤换校长,但我们的李子洲校长并未放弃,秉承了“不畏强势,不媚流俗,以学术和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在知识海洋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精神,以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的思想,以现代教育为理念,开创了师范学校新的局面。
1924年8月25日,在开学典礼上,李子洲表明了“以马克思主义唤醒青年,唤醒农民及一切劳苦人民,改造中国,进行革命,建立人类最科学、最美满、最理想的共产义中国”的就职意愿,同时还要求学生“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在李子洲校长的不懈奋斗之下,学校积极提倡社会教育,相继成立了平民学校,夜校,补习学校等,为贪苦工农及其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更是提高了陕北地区的文化普及度。
在学校的校史馆内,我们看到了一面已有80年历史的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校旗,它见证了绥德师范的发展历程,以及满载历史记忆的照片,无不诉说着学校的红色历史。其中,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奋斗”两字异常醒目,这是1941年8月毛泽东给学校学生代表王履丰的题字,如今依然看起来让人振奋。也正是这“奋斗”二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绥师学子。我们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国家,我们在绥师这所红色的土地上,我们更应该将这种“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始终带领着中华民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坚持始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
为脱贫工作献出自己年仅30岁生命的黄文秀,曾经的她是一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但毕业后,她毅然来到了深度贪困农村——百坭村,担任了扶贫第一书记,她把扶贫作为自己生命的长征,把在城市中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的交给了村民。
她曾经号召更多的青年支持农村工作,找来农业技术员传授技术和经验。她挨家挨护走访,帮村里引进了砂糖种植技术,为村里修路,装太阳能路灯。她教村民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蓄水池。这些致富的方法,都是黄文秀手把手教出来。在她任职的一年里,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418人,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在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她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扶贫工作,就是她心里的长征。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从百坭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年仅30岁。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中,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与付出伟大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铭记。
在新冠疫情来临时,我们伟大的医护人员勇担责任,日复一日的奋战在一线,我们的科研人员,用他们的所学在最短的时内研制出了疫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他们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将“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更因为我是一名绥师学子。我们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实现自身目标的前提;我们更需要有实际的形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时更要重视量的积累,只有付出行动,我们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书写出我们出彩的人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做历史发展中的奋进者和坚定者,记得来时的路,伟大的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