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4年榆林学院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数智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结题工作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产教融合,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持续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育转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我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现将2024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数智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结题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一)申报
基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定位,2024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为以下六个类别。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本项目分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种类别。在特色项目指南中未涉及,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项目也可以申请,但同等情况下,优先立项资助指南范围内的项目。
特色项目选题指南:(可根据需要自拟题目)
(1)“大思政”教育:思政育人研究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研究与实践、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课程思政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推进机制和有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2)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特色发展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
(3)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深度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应用型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产教深度融合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智慧手段推进混合式课程建设研究、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研究与探索。
(5)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应用型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6)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产教融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产教融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智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7)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新时代一流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实践路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发展实践路径、产科教协同创新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一流应用型大学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与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建设、教育教学数字化研究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等。
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以找准课程“小切口”,做好数智“大改革”为原则,重点支持数智技术赋能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课程以及结合专业围绕榆林10大产业链和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包括产教融合课程、数字课程(在线课程)、知识图谱课程、数智特色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示范课和“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等,并从以上课程中择优遴选建设校级“金课”。
3、教材建设项目:产教融合教材建设(包括应用型教材、融媒体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等。
4、高水平本科教学(产教融合)团队建设项目
5、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6、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结题
1、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课程建设项目:模块化课程、特色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在线课程、行业企业共建课程、“专创融合”示范课程等。
3、教材建设项目
二、申报条件
1.项目主持人应为我校在职教师。
2.项目主持人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
3.为保证研究质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每位教师作为负责人只能申报1项同类别教学研究项目(在研未结题的项目主持人不能申报)。
4.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际化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建设项目中双语示范课只面向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ICC项目的教师和团队申报。
5.“高水平本科教学(产教融合)团队”负责人须具有教授或相关专业技术正高职称,任职期间能主持完成一轮(3年)建设任务。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的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长期致力于本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教学效果良好。在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等成效显著。教学团队成员由5-10人组成,具有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团队成员一般应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称。教学团队以学院、教研室、课程组、研究所(院)、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企业、行业为联建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鼓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组建。不同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不能由同一人兼任,每位专任教师原则上只能参加一个团队。
7.“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申报主体为二级学院,企业、行业为联建单位。
8.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要求见申报书。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凝练好成果,申报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为202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做好准备工作。
三、申报与结题程序
(一)申报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项目立项申报书,向申报人所在学院提出申请。
2.学院初选。各二级学院组织项目初选,初选后择优推荐,并由项目负责人填报榆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程项目管理与评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二级学院管理员负责审核提交。
3.项目汇总。各二级学院将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Excel表格)报送教务处教学科,同时报送签字盖章纸质版。
4.学校评选。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后公布立项结果。
(二)结题程序
1.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结题验收报告及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2.项目负责人向所属二级学院提出结题申请,二级学院组织人员进行初验,拟结题的项目负责人填报系统。
3.项目汇总。各二级学院将结题项目汇总表电子版(Excel表格)报送教务处教学科,同时报送签字盖章纸质版。
4.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组进行项目结题验收评审并公布结题结果。
四、结题要求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建设期为 1 年,一般项目资助经费 0.5 万元,特色项目资助经费 1 万元,立项 70 项左右。一般项目结题至少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1 篇;特色项目结题至少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1 篇或普刊 2 篇。未见刊教学研究论文需提供收录、检索证明和论文内容。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内容必须与项目研究高度关联,以项目负责人或团队成员为第一作者、榆林学院为第一单位发表,且须标注“榆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同一论文仅可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成果。
(二)课程建设项目
1、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期为 2 年,资助经费 3 万元。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团队,共同研制课程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模块、完善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组织考核评价等。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础,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视频(不少于15 个/年,每个 10 min左右),将实践应用新成果、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案例5 个,行业企业案例20 个纳入“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和“真实项目案例库”,开展4 次“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并校企共编教学讲义/教材初稿。
2、数字课程(在线课程):建设期为 2 年,资助经费 3 万元。将“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学评价”融为一体的在线课程。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包括线上视频资源(不少于15 个/年,每个 10 min左右)、混合式教学设计、课件、课后习题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每学年至少开课一学期且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在指定教学平台上线运行,课程负责人负责提供平台所需资源。
3、知识图谱课程:建设期为 2 年,资助经费 3 万元。课程知识图谱的建设需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建设完整的知识图谱包含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知识图谱和教学资源图谱六个维度。知识图谱课程应于结题前应用于本校课程,并形成知识图谱教学应用案例20 个以上。
4、特色课程:课程要突出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并将数智技术赋能于教学内容中,建设期为2 年,资助经费 3 万元。提供不少于6 万字的教学文件: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案例集、课程总结等,其中体现“三化”“三黄”“三文”等特色内容不少于3 万字。教学视频不少于 20 个,每个10 min左右。每学年至少开课一学期,并在指定教学平台上线运行,每学年至少开展3次的教研活动,并提交活动报告(包括照片、会议记录、新闻报道等)。
5、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期为1 年,资助经费0.5万元。思政课程重点倾向红色校史资源、转战陕北红色资源、治沙精神、英雄模范等先进事迹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鼓励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如榆林学院校史馆、绥德郝家桥、非物质文化陈列馆、米脂杨家沟、高西沟、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结题须提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创新成果报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2 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2 个)、课堂教学实录(2 个及以上,每个15 min 左右)以及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相关的成果与奖项。
6、双语示范课:建设期为 1 年,资助经费 1 万元,立项 10 门左右。提供课程简介(中英文)、教学大纲(中英文)、教学课件(中英文)、授课教案、案例集、课程总结等,根据课程内容提供教学视频( 10 个及以上,每个 10 min左右)。
7、“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建设期为 1 年,资助经费 0.5 万元,立项 12 门左右。将创新创业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等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建设“专创融合”示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2 个及以上,每个 15 min左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双创项目和赛事 1 项。
以上课程教学视频拍摄及制作由学校统一安排,费用由学校承担。
教材建设项目
产教融合教材建设(包括应用型教材、融媒体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等)。
1、应用型教材建设: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实践与探索,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广泛联合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将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教材需正式出版(企业方作为共同主编或者副主编)且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
2、融媒体新形态教材建设:将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数字媒体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其实质在于利用不同媒体的互补优势,充分展示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联合编著,服务教学过程,满足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要。教材需正式出版且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
3、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新形态教材应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嵌入视频、音频、作业、试卷、拓展资源、主题讨论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与行业企业联合编制,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出版模式教材。教材需正式出版且应用于我校教学实践。
(四)高水平本科教学(产教融合)团队建设项目
建设期为 3 年,资助经费 10 万元。团队成员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得到普通认可,整体教学效果优良。团队负责人或团队成员以主持或第一完成人、榆林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至少完成以下 10 项量化指标的6项,视为团队建设合格。
1、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等次及以上;
2、获得校级教学竞赛第一等次及以上教学荣誉;
3、获批省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
4、立项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5、主编出版教材(B类及以上,字数不少于 20 万字)或获得省级及以上教材奖;
6、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人均 0.5 篇或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教研论文2篇;
7、指导学生在 A 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或指导学生在非 A 类的全国性有影响的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
8、指导并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9、指导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或成功申请专利(学生排名第一名);
10、根据学校或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立项或获得学校认可的其他教学建设项目、荣誉等。
(五)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建设期为 3 年,资助经费 5 万元/年。根据教育部、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面向产业急需,紧密对接产业链,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任务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快速及时响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新形态高质量教材,打造实习实训基地、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建设“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队伍,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服务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产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原则,按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任务和内容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评估考核。
教材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产教融合)团队建设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费用按照《榆林学院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培育标志性教学成果实施办法》给予资助或配套。
五、其他
1、2023年度立项且达到研究期限的本科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和课程建设未完成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需填写《榆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项目延期申请单》,各二级学院将延期项目汇总表电子版(Excel表格)报送教务处教学科,同时报送签字盖章纸质版。
2、2023年度以前立项且已顺延1年的本科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和课程建设必须结题,不结题的项目按照撤项处理。
3、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1日,其他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7月15日;所有项目结题截止时间为6月18日。
4、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教务处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