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 贞
刘燕贞(1930~1953),女,绥德县名州镇人,生于北京。1933年随父母回到陕北,后进入绥德师范学校,当时八路军一二〇师驻防绥德,刘燕贞得空就默默去看一二〇师战力剧社排戏,帮演员做事,记住歌曲、台词。于是,独一旅旅长高士其同志向刘燕贞的父亲刘杰三提出:让刘燕贞参加剧社。刘杰三夫妇同贺龙有深交,很愿意将女儿托付给部队。1944年刘燕贞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战力剧社的一名文艺战士。
参加战力剧社以后,一二〇师就参与绥包战役。14岁的刘燕贞也随部队经陕西、山西、内蒙、河北在动荡的日子里她认识了自己追求的事业和高尚理念。
1945年战力剧社新建京剧队,刘燕贞服从组织分配,学习京剧,为了改掉原来的口音,平日默默无言的她一反常态,无论走路干活嘴里都嘟嘟嚷嚷地练台词。谁也没想到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竟已是京音京味。她的第一个京剧剧目是后来曾受毛泽东主席称赞的《逼上梁山》,她饰演林娘子,观众都以为她是从北平来的。
此后,她又主演了《北京四十天》、《红娘子》、《武大郎之死》、《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审头刺汤》等,并主演新编历史剧《古庙钟声》。
《古庙钟声》是一出反对恶霸地主、揭露神权和夫权,配合当地土改运动的新编古装戏,毛主席、周副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都来观看,给予高度评价,并批示应该多编多演《占庙钟声》这样的小戏。
1948年为了配合部队进城可能发生的思想变化,根据郭沫若所著《甲申三百年祭》改编的历史剧《北京四十天》,反映李自成攻克北京到撤出北京40天的深刻教训。刘燕贞饰演红娘子,这个角色需要刀马旦的身段和武打,还需要青衣充满激情的大唱段。刘燕贞较完美地刻画了红娘子的英雄形象。此剧首演后,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发表了该报社长亲自撰写的长篇评论,对剧本、导演、主要演员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
刘燕贞平日少言寡语,但凡事都很用心。1947年12月战力剧社在米脂杨家沟为中央首长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在贺龙同志的陪同下,接见了剧社全体人员。毛主席发表了即席讲话,刘燕贞冒着刺骨的寒风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成为当时在场聆听的70多人中唯一的一人。后来又细心经其誊写清楚珍藏起来。1976年毛主席逝世,中共中央办公厅征集毛泽东手稿或讲话记录稿。刘燕贞的家属将这篇讲话记录呈送中央,现在这篇被定名为《毛主席为晋绥评剧院的讲话》的稿件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历史文献珍藏。
1948年12月,刘燕贞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
1949年刘燕贞随部队进入西安。在西安她主演《武大之死》,在舞台上成功塑造潘金莲的新形象而一鸣惊人。被誉为“陕北梅兰芳”。
不久,随剧院进军西南,此时刘燕贞已身感不适,直到部队迁至重庆。她每日下午两颊鲜红,伴有发烧现象。但排演、学习、无休止的家务让她无隙可歇。终于在一段演出的空隙,她在伙伴的逼迫和陪同下去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结核。贺龙同志得知即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刘燕贞的病!然而她的病发现的太晚了。1953年8月26日,年仅23岁的刘燕贞不幸去世,过早地离开了她辉煌的京剧艺术舞台。她给亲人留下了“人民功臣”、“解放西北”、“解放西南’三枚荣誉勋章。